《水稻超高産栽培技術規範》
前言
本標准歸口單位爲貴州省農業廳。
本標准由貴州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提出並負責起草。
本標准由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批准。
本標准起草人:周維佳、劉遠坤、黃宗洪、羅德強、陳文強、余常水
水稻超高産栽培技術規範
1 範圍
本標准規定了水稻超高産栽培對品種要求,適宜的稻田類型,氣候條件,水源條件及本田的具體栽培技術。
本標准適用貴州一季雜交中稻,中、晚熟品種適宜稻區,稻田肥力中、上等,水源排灌方便,地下水位低,以地表水爲灌溉水,光熱充足的稻田。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准的引用而成爲本標准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後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准,然而,鼓勵根據本標准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准。
GB 4404.1 糧食種子禾谷類
GB4285 農藥安全使用標准
GB8321 (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准則
NY/T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則通則
DB52/T435-2002 貴州省肥力等級劃分標准
DB52/T430-2001 貴州省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規範
3 定義
本標准采用下列術語和定義
3.1 超高産
指每667m2稻田單産稻谷達800kg~ 850kg的産量水平。
4要求
4.1 種子質量
應符合GB/T4404.1的規定,通過省級以上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具有分蘖能力較強,抗逆、抗病、抗倒伏等特點。
4.2 品種選擇
選用重穗型品種和中穗型品種。
重穗型品種:穗粒結構要求穗粒數爲220粒以上,每667m2有效穗爲17萬~18萬,結實率80%以上,千粒重27g以上。
中穗型品種:穗粒結構要求穗粒數爲200粒左右,每667m2有效穗爲18萬~20萬,結實率80%以上,千粒重27g以上。
4.3 生産環境
水稻在孕穗至始穗後一個月內,日均溫度21℃~27℃,日平均太陽輻射較強,稻田開闊,周圍無工礦企業汙染、生態保護較好。
稻田土壤要求土層深厚、肥沃、通氣、透水性良好,蓄肥、供肥、保肥能力強,符合DB52/T435-2002標准中二等稻田以上指標要求。
5育秧
采用旱育方式。壯秧標准,苗床制作,調酸、施肥、消毒、播種,苗床管理應符合DB52/T430-2001的規定。
6本田栽培
6.1 本田耕整
一般要求三犁三耙,耕深16cm~20cm,做到田平、泥爛,肥勻,水淺,開好排水溝,便于隨時排灌。
6.2 施肥
肥料使用應符合NY/T496標准的規定。
6.2.1 農家肥
施腐熟農家肥每667m2上等肥力稻田用1000kg~1200kg,中等肥力稻田用1300kg~1500kg。
6.2.2 氮磷鉀總量及比例
N:14kg~17kg。P2O5:9kg~11kg。k2O:15kg~20kg。N:P2O5:k2O按1:0.6~1:1.1~1.3。
6.2.3 磷肥
一般用過磷酸鈣,全作基肥使用
6.2.4 鉀肥
20%~30%作基肥,70%~80%作後期穗肥,在分蘖盛期(8葉~9葉齡)施用並薅秧松土一次。
6.2.5 氮肥
6.2.5.1 基蘖肥和穗粒肥比例爲50%~60%:40%~50%。
6.2.5.2 基肥
施用量占總肥量的35%~45%。
6.2.5.3 分蘖肥
中小苗移栽後5d~7d,大苗移栽後3d~5d輕施分蘖肥,占總肥量的10%~15%。
6.2.5.4 穗肥
在倒5葉和倒3葉,分別施總肥量的20%~25%。
6.2.6 硅肥
酸性稻田每667m2施50kg~60kg硅肥作基肥。
6.2.7 鋅肥
每667m2施2kg鋅肥。
6.2.8 葉面肥
每667m2用磷酸二氫鉀或光合微肥150g~200g兌水40kg~50kg分別于始穗和灌漿期噴施。
6.3 移栽
6.3.1 移栽葉齡
葉齡在2.5葉~6.5葉移栽,力求早栽。
6.3.2 取秧
移栽前3d~4d,每667m2用尿素3kg施一次“送嫁肥”。移栽前1d用水將苗床澆透,取秧時盡量不要傷根,多帶泥,邊取秧邊移栽,2h內移栽到本田。
6.3.3 栽插方式和密度
海拔800m以上稻區采用寬窄行拉繩打點定距移栽,穴距和窄行爲16.7cm,寬行爲26.7cm~40cm;上等肥力田每667m2栽1.3萬穴~1.4萬穴,中等肥力田按1.5萬穴~1.6萬穴。海拔800m以下稻區采用寬行窄株方式拉繩打點定距移栽,密度爲每667m2栽1.1萬穴~1.4萬穴,穴距爲16.7cm;行距根據稻田肥力而定,一般爲26.7cm~36.6cm。秧齡偏長應插兩粒谷秧,增加基本苗。4葉齡插秧可單粒谷移栽,密度可降低10%。
6.3.4 栽插要求
選擇壯秧移栽本田,插秧深度在2cm內。淺水栽秧,水層2cm左右爲宜。
6.4 水漿管理
在返青期內保持水層3cm~4cm,維持3d~5d,到施蘖肥時,排淺保持1cm~2cm;薄水分蘖。當秧苗莖蘖數達到目標穗數的85%~90%,應及時曬田控苗。曬田程度以人踩不陷腳,田起雞爪裂,達此標准時複水。曬田應在倒5葉前結束。拔節、穗分化至揚花期保持3cm~4cm淺水。灌漿至成熟期實行間歇灌溉,稻田幹幹濕濕,開始以濕爲主,後期以幹爲主,收獲前7d~10d斷水落幹。
6.5 病蟲草害防治
6.5.1 主要病害防治
6.5.1.1 稻瘟病:苗期發現葉瘟發病率達5%時,及時用藥噴霧(如用三環唑、富士一號等),防治穗瘟在破口期和齊穗期用藥。如前述藥劑分別噴施一次。
6.5.1.2 紋枯病:分蘖末期叢發病率10%、拔節後發病率15%進行藥劑防治。如每667m2用250g井岡黴素兌水75kg噴霧。
6.5.1.3 稻曲病:在水稻始穗前4d~7d每667m2用井岡黴素250kg兌水60~75kg,對穗部進行噴霧。
6.5.2 主要蟲害的防治
6.5.2.1 稻飛虱:當田間每百叢秧苗上蟲口量達1000頭時及時用藥防治。如每667m2用10%蚍蟲啉15g~20g兌水50kg噴霧。
6.5.2.2 二化螟:在蟻螟孵化高峰後3d內,枯梢叢率達10%時用藥防治。如每667m2用18%殺蟲雙水劑200g兌水50kg~60kg噴霧。
6.5.2.3 稻縱卷葉螟:三齡幼蟲期前及時用藥防治。如每667m2用18%的殺蟲雙200g兌水50kg~60kg噴霧。
6.5.3 雜草防治
栽秧後5d左右用稻田除草劑,如每667m2用70%的除草淨70g~80g與第一次追肥尿素混勻施用,施藥時保持約3cm的淺水達7d。
6.6 收獲
當90%以上的谷粒黃熟,搶晴天及時收獲,脫粒時用脫粒機,圍席護鬥。
相關信息
友情鏈接
- 貴州省農科院
- 水稻研究所
- 園藝研究所
- 油料(香料)研究所
- 土壤肥料研究所
- 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
- 植物保護研究所
- 旱糧(高粱)研究所
- 現代農業發展(農産品加工)研究所
- 生物技術(馬鈴薯)研究所
- 農作物品種資源(現代中藥材)研究所
- 畜牧獸醫研究所
- 水産研究所
- 油菜研究所
- 茶葉研究所
- 蠶業(辣椒)研究所
- 草業研究所
- 亞熱帶作物(生物質能源)研究所
- 果樹科學(柑橘/火龍果)研究所
- 省農科院職工醫院
- 省農科院附屬中學